前几天写@小圃的新SPF30防晒霜,说它的技术特点是“颗粒足够细”,所以同样是SPF30,别人需要用20%的防晒剂浓度,他只需要一半。
由于这项技术的使用,@小圃新SPF30防晒霜,比之前SPF10所用的防晒剂的量还少。
这就大大减小了防晒剂透过皮肤的概率。
一斤番茄没有几个,摆开来根本挡不住阳光,有大量的缝隙可以透过。
一斤芝麻就完全不一样了,摊开来就能彻底遮蔽,完全没有漏网的光线。
为了减少防晒剂渗透你们要做防晒剂减量。可为了做到减量,你们又把防晒剂油滴给掰开了,变得更细碎。
可是,颗粒变细小了,不是更容易渗透了吗?就好像蚊子飞不过纱窗,那种非常小的蠓虫就能钻过来,咬人还特别痒……
这确实挺让人迷惑的。不过街坊们都是聪明人,只需要掌握“尺度”的概念,就明白@小圃的设计一点毛病都没有。“尺度”(scale)是什么意思呢?科学的定义很麻烦,我的研究生导师戴猷元教授有个特别形象的说法:
你可以把一只鸡从窗户里扔出去,但你不可能把一头鲸从窗户里扔出去。
鸡是“分米”尺度,窗户是“米”的尺度,鲸是“百米”的尺度。
@小圃和@Jason搞出来的颗粒呢?是无数分子的集合,属于微米尺度(1微米=1000纳米)。
不用咱们新技术做出来的颗粒,又比SPF30防晒霜的颗粒大很多,大几十微米。
普通的防晒霜中的防晒剂颗粒,咱们用“显微镜+投影仪”把它们放大放大再放大,直到它在屏幕上有排球那么大。
这个时候,旁边@小圃的SPF30防晒霜颗粒也等倍数地放大了,它们看起来像一颗一颗的网球。
想象一下,一筐网球和一筐排球,摊开来到一小片区域上,哪个遮盖得好呢?
当然是网球遮盖得好,光线挡得更多,漏光的部分更小。
好了,这是咱们油滴颗粒的“尺度”,那么能够穿透皮肤表层进入身体的“分子”这时候也被同样放大了,它摆在网球的旁边,有多大呢?
如果普通的防晒霜颗粒是排球那么大,@小圃SPF30的防晒霜颗粒是网球那么大,那么能穿透皮肤的分子就是花粉那么大。
把颗粒破碎到网球那么大,根本不会影响到防晒剂“透过”皮肤的速度,因为无论是排球还是网球,作为一个整体,都无法穿透“花粉”那么大的孔,进入皮肤深处。
既然一个是排球,一个是网球,而“洞口”只有花粉那么大。
那么无论是传统防晒霜,还是@小圃SPF30,都不会穿透皮肤啊!
是的,作为一个整体,油滴是无法穿透的,但是还有“落单”的分子。
有排球那么大的颗粒,有网球那么大的颗粒,但是如果你仔细看,这些颗粒也都是由一个一个“花粉大小”的分子组成的,它们拼在一起,挤挤挨挨的,根本钻不过皮肤上“花粉大小的孔”。
但是,有一些落单的花粉,会从排球和网球那个集体中钻出来。
这些花粉有两个去处:
-
回到排球或者网球中去,跟其他的花粉待在一起;
-
钻过皮肤表层的孔,进入皮肤的深层。
虽然(1)这种可能也有,但一定会有一些(2)发生,也就是“钻地洞”了,消失不见,进入血液了,进入肝脏肾脏心脏了。
同样都是SPF30,如果用“网球”科技(@小圃和@Jason的那个技术),那么只需要用很少的防晒剂;而如果用传统技术,那用量就要大很多。
毕竟,@小圃新的SPF30,用的防晒剂的量已经比之前SPF10的防晒剂还少了——感谢@Jason在设备和工艺上的调整。
咱们小结一下哈:
跟防晒剂油滴的颗粒大小有关,每个油滴颗粒(网球)都由无数的防晒剂分子(花粉)构成:
5. 无论防晒剂颗粒(无数分子共同组成)做得多么小,都远远地比皮肤上的“孔”大(记得排球、网球和花粉);
6. 所以,不用担心防晒剂颗粒的大小,它们透不过皮肤上的“孔”。
对了,明天就是3月20日了,@小圃SPF30防晒霜,肤感轻薄,“无感”防晒,上线!
非专业人士,如有表述不明确或疏漏,欢迎留言版指出校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