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air Growth Extracts Study-Science-Backed Hair Growth Remedies: Natural & Clinically Tested

我的一个朋友说她植发了:“试过了各种办法,还用网上那种‘侧柏叶’泡头,最终还是植发了。”然后她追问了我一句:

 

那些生姜水、侧柏叶水,真的有用吗?

 

别说,这个我还真的看过文献,性子急的朋友可以直接拉到文末看“基础颜究生活提案”,不急的街坊,喝口水,让我从“科学家如何研究‘生发成分’”说起。

 

 

 

能够“促进生发”的
“植物提取物”怎么找?

 

肯定不能招募成千上万的长头发用户,各种药草煮水,让她们像我朋友那样“泡头”。

 

 

据朋友说,“泡头”是个挺麻烦的事情。要先用(比如)“侧柏叶”加热水,然后用湿毛巾裹,或者一滴一滴地“滴注”——人要一直躺着,等半小时甚至一小时。

这么搞,成本根本降不下来。

 

 

所以科学家基本上分成四步走。

 

 

  1. 培养一些人体细胞,放在“植物提取物”中,看看有啥变化;

  2. 搞一些“离体”的“毛囊”,用“植物提取物”去刺激它们,看看有啥变化;

  3. 用“实验动物”(比如小鼠),先搞“秃”,然后用“植物提取物”去恢复,看看效果;

  4. 用“随机、双盲”的临床试验,直接看“植物提取物”跟人的互动。

 

街坊们觉得哪个最靠谱呢?

 

其实没有哪个更靠谱,往往是一开始漫天撒网,只要有点可能的(比如某本印度古医书上提到过),就放到第一类(细胞实验)和第二类(离体毛囊实验)中去测试——因为这些实验非常便宜。

 

等到第一类和第二类做完,筛选掉那些完全不靠谱的,就进入第三类和第四类实验了。

 

 

因为后两种实验是相当贵的,必须谨慎地使用。

 

第三类和第四类实验,

筛选出了哪些活性物呢?

咱们先从动物实验开始说起。

能通过动物实验的,往往已经是相对靠谱的研究结果了,从文献上看有下面这几种:

 

 

  1. 红参Panax ginseng,皮下注射)

  2. 香蕉花Musa paradisiaca,口服)

  3. 乳蓟花Silybum marianum,局部外用)

  4. 积雪草Centipeda minima,局部外用)

  5. 石榴Punica granatum,局部外用)

     

这里面咱们比较熟悉的,似乎就是“红参”和“积雪草”了,而“红参”还是皮下注射的实验,所以咱们可以说从动物实验的角度,筛选出来的就是“积雪草”稍微靠谱一些。

 

然后咱们说“随机双盲”的临床试验。

 

这就是非常靠谱的研究结果了,从文献上看有下面这几种:

 

 

1. 西方金钟柏(Thuja occidentalis) 提取物

     44例雄激素性脱发患者(16周)总发量显著增加(vs. 安慰剂组)

2. 水田芥(Nasturtium officinale)提取物

     46例男性脱发患者(6个月)头发密度和厚度显著增加

3. DA-5512复方(侧柏叶、茶叶、余甘子等)

     23例轻度脱发患者(16周)头发密度、直径和生长速率优于3%米诺地尔

4. 积雪草(Centipeda minima)提取物

     72例男性脱发患者(24周)头发数量显著增加(vs. 安慰剂组)

5. 香蕉花Musa paradisiaca)提取物

     50例脱发患者(口服片剂,12周)减少脱发,增加发根直径

 

 

 

说实话,这里咱们比较熟悉的是“侧柏叶”和“积雪草”。

 

好了,破案了,“侧柏叶”是真的通过了临床实验验证的,而“积雪草”也是比较靠谱的。

 

那么,我们就按照这个思路去找护发产品吗?

 

 

拿来“泡头”吗?说实话,我不觉得靠谱。

 

 

 

   大难题:

原料来源和用户依从

 

我不认为比照“侧柏叶”和“积雪草”就有效,因为“侧柏”名目繁多,产地各异,收获时节也不同。

 

研究生期间我跟导师一起做过一小段“中药现代化”,同仁堂的老师傅就一直跟我们说:

 

 

枇杷叶不能啥时候的都用,不能什么年龄的树都采。

 

“现在倒好,有些人啊,地上的枇杷叶都能扫起来入药了!”

这就导致咱们买到的“侧柏叶”,功效到底有多少根本不知道了。

 

另一个问题就是“用户依从性”。

 

躺那儿半小时到一小时,“滴注”的方式去“泡头”,一天两天可以,文献上要求“16周”或“6个月”,每天这么搞——说实话,有几个人能坚持下来?

 

 

所以,这一类的研究还是太“学术”了,既没有考虑到“生产和供应链”,也没有站在用户的角度去体验一下。

 

 

 

基础颜究生活提案

 

我觉得,如果是早期的“秃”,也就是感觉到发量变少,不必大费周章地去弄什么“侧柏叶”来“泡头”。更合理的方式是改善头皮和毛囊的微环境,以及强韧发质。

 

最主要的是,这个方法要“融入生活”,不要搞得太麻烦。

 

既然只是觉得“头发掉得多”,没有真的“秃”,那咱们还是以“洗头”为中心做“生活设计”:

 

 

  1. 洗头之前,给发丝带点霍霍巴油,薄涂在巨齿齿梳上,先这么把头发梳顺…

  2. 洗头之前,头皮也可以弄点儿荷荷巴油(可以用滴管,大致涂上,等几分钟流平即可)

  3. 先用清洁力较强的洗发水(Dercos或自漾)

  4. 用小圃洗发水,“以好油换坏油”,控制马拉色菌。

     

只要头皮微环境改善了,非常早期的问题,完完全全可以“自愈”。

 

当然,还是建议搭配一些“绿原酸”和“咖啡因”,以及在饮食中多多加入“深色蔬果”和“膳食纤维”。

 

 

这些我写过很多很多,就不再啰嗦了。

 

总而言之,我觉得现在“消费产品”的问题是:

 

 

1. 研究者有点脱离实际,不考虑供应链和用户使用是否方便;

 

2. 开发者有点不管不顾,只要有文献,加入一丁点儿活性物就敢宣称。

实际上呢?真正解决问题的往往不是那些“活性物”,而是咱的生活习惯,以及对于一些好产品的巧妙使用。

 

余不一一

顺颂春祺

3月28日,于浦江

 

 
作者 三亩 | 编辑 朱朱 柿子
部分图片源于网络,版权归作者所有
如有侵权请发送【qq】至后台
非专业人士,如有表述不明确或疏漏,欢迎留言版指出校正

更多精彩内容

||